官居壹品

三戒大師

歷史軍事

  數風流,論成敗,百年壹夢多慷慨。   有心要勵精圖治挽天傾,哪怕身後罵名滾滾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六六四章 淮安知府

官居壹品 by 三戒大師

2018-6-27 16:21

  皇帝南巡,乃國之大事,那真是萬乘出動,天下勞擾,有太多的準備工作要做,百官雖然被淫威震懾,敢怒不敢言,但想讓他們心甘情願的配合,也是不可能的。
  幸虧有袁煒的全情投入,雖然朝中沸反盈天,他卻意堅誌定,認定了這是樹立地位,跟徐階抗衡的關鍵壹役,不管別人怎麽說,都對嘉靖南巡壹事,任聽聖意自裁、唯諾奉行,絕無半點異議,甚至比皇帝想得還周全,提了許多建設性意見,被嘉靖倚為臂助,將壹應籌備工作盡數托付。
  嘉靖見他為了維護自己,不惜與百官對立。感動之余也十分好奇,問他為何如此順從,甚至不顧壹切的奮往直前。袁煒感慨道:“南巡之舉雖出自聖意,但是壹時人情洶洶,紛紛反對,臣只不過秉承上意,用心辦差,便被同僚歸咎為罪人。臣愈是盡忠,便越發狼狽……”
  “這麽委屈,那就隨波逐流吧。”嘉靖淡淡道。
  “臣已經欲避不能,只得奮往直前,旦夕扈從。”袁煒壹臉慷慨道:“哪怕成為眾矢之的,也絕不有負聖君!”壹番話,將自己代君受過的‘悲壯’,表達的淋漓盡致。
  對於這種忠狗,嘉靖自然要大加提拔,親手書寫‘貞敬’二字賜予袁煒,並下旨其召見議事及諸般賞賜,皆與外戚勛臣、內閣首輔相同,地位與徐階比肩。
  二月十二日,皇帝又宣布了扈蹕的大臣名單,除了跟著充數的幾位國公、侯爺之外,從行大臣有內閣次輔袁煒,吏部尚書高拱、禮部尚書嚴訥、刑部尚書何賓、工部尚書胡植、左都禦史劉燾,以及其他府、部、院、寺扈從官員,近二百人……這些人隨時可組成壹套運轉良好的班子,取代北京城那副官僚體系。
  南巡隊伍中。除了護衛和官員之外,另外有道士、方士二百余人隨行,那熊顯自然在列,又有妃嬪、宮女、太監隨侍,胥吏、人役、廚役、樂工等甚眾,共計千余人。以上所有人,都由‘總領南巡隨扈大臣’,全權負責各方面的安排。
  而嘉靖選擇了袁煒,擔任這個至關重要的‘總領大臣’之職。這個任命看似合情合理……畢竟人家袁煒付出最多、也最上心,由他統籌也是應該的,但在百官看來,不啻於晴天霹靂、無比震驚!因為總管皇帝出巡,向來是內閣首輔的差事,現在徐階沒病沒災,嘉靖竟將這任務交給了袁煒,不禁讓所有人,尤其是徐階目瞪口呆。
  但很快,嘉靖專門下壹道詔書解釋:‘因為國政繁多,必需仰仗首輔在京城總理,所以由次輔擔任隨扈總管。’這說法平息了壹部分議論。但還是有很多人,堅持認為這是陛下和首輔大人出現裂紋了……因為大明朝的驛傳系統已經相當完備,不管聖駕移動到哪裏,京城和地方的情況都能及時送抵駐蹕,政令也能順暢的傳達到帝國的各個角落,所以他們認為,皇帝這樣說,不過是給首輔個面子而已,其真實目的欲蓋彌彰,就是有意疏遠徐閣老。
  ※※※
  當然,比起哪位閣老隨扈,哪位閣老留守來,還有更引人矚目的事兒,那就是哪位王爺監國?因為監國向來是太子的權力,雖然皇帝短期內不可能立太子,但哪位王爺被指定監國,絕對可以說明其在皇帝心中,是第壹位的。
  但嘉靖從不願被輕易看透,他命裕王留守北京,但不給予監國的身份,又命景王隨侍帝側,使人們又壹次無法分清,兩位王爺究竟孰輕孰重。
  但無論如何,嘉靖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,大運河徹底暢通,聖駕終於自京師啟行,由通州水路向南進發……隊伍浩浩蕩蕩、首尾不見,其中錦衣衛扈行精壯旗校八千人,有六千人專管護衛嘉靖帝所坐的輿輦,有兩千人專管擺執駕儀及承擔各種巡察傳令事項。把嘉靖帝緊緊地圍在當中,真可謂萬無壹失!光為供應這支隊伍的糧草和沿途修理橋道等,就支用了太倉銀二十萬兩……這還是因為國庫實在拿不出錢來,將護衛精簡壹半的結果。
  嘉靖有自知之明,雖然做著‘帝嚳’的夢,卻也知道自己這次出巡,很可能是最後壹次,所以他沒有選擇二十年前的陸路,而是走大運河南下。壹來,他的身體已經經不起顛簸了,二來他也想看看傳說中美好如天堂的江南,到底是個什麽樣子。
  說起來也真可憐,身為帝國的擁有者,嘉靖壹生只在安陸和北京生活過,足跡也僅僅在這兩地之間打了個來回,從未涉足過其它地方,所以皇帝這次出巡,鐵了心的要多走走、多看看,把沿途的名勝古跡、山林景致,壹處不漏地全玩個壹遍。不然這皇帝當得真太虧了。
  這可苦了沿途的官員百姓,雖然知道皇帝走的是運河,可聖駕停在哪兒,歇在哪兒。誰也不知道,也打聽不到準信兒,只好全都準備著,把蘆棚紮好、酒食備好,為皇帝和隨行大臣準備的歇腳的地方,也打掃的壹塵不染,按說這也不是什麽重活,不就是每天凈水灑地、黃土鋪街嗎?大夥兒受點累也就幹完了。
  可等壹天皇帝不來,等兩天又不來、等三天還不來,這損失可就大了……現在可是農忙時節,役夫們都是家裏的壯勞力。整天待在縣城裏候著,把家裏的農活全都耽誤了。而且那麽多的酒食每天都要換新的,哪怕是富縣都支撐不起。迎接聖駕的激動之情很快退卻,大家就盼著皇帝趕緊來,趕緊滾蛋,最好路過不要停腳,大家好早日解脫。
  當然,那只是壹般老百姓的想法,但對於沿途的官員和宗室王爺們來說,平生想見壹次皇帝,比登天還難,想要求官辦事兒,到北京送禮,甚至連各部尚書都見不找,現在皇帝帶著朝廷大員們來到家門口,給他們壹個盡地主之誼的機會,那真是再苦再累也甘之若飴,只求能讓皇帝和諸位大人滿意……為的是混個臉熟。
  不要以為只有官員才需要巴結上峰,那些宗室王爺們更需要,因為當他們的王位需要傳承時,究竟降不降格、推不推恩,全憑北京壹句話。哪怕是在位的王爺,封地大小、年俸多少也會出現變化,哪能不小心奉承著皇帝、大學士和有司官員?
  ※※※
  肩負供給北京城的大運河變成了禦道,其它船只自然禁止通行,嘉靖又走走停停,讓大明的漕運命脈,壹下子滯塞起來,南方的糧食沒法運到北京去,結果壹頭嗷嗷待哺、米價飛漲,壹頭看著裝了船的大米日漸發黴腐壞,都是壹籌莫展。
  糧食不運不行,可誰也不敢催促皇帝,只好另尋他途,人們的眼光自然轉向了蓬勃發展的海運。這時候大明朝已經開海數年,官府和海商們組建起了十幾支、可以經受住風暴考驗、遠赴南洋的大船隊,想要把糧食走水路運到天津衛。自然不在話下,將漕運改海運的呼聲也越來越高,但漕運牽扯的利益面太大,且正是與當權者的利益掛鉤,所以壹直未受批準。
  但嘉靖四十二年這次南巡,卻讓海運成了唯壹的選擇,於是權力者做出了妥協,命漕糧暫由海路發運,待大運河暢通後,再改回漕運……
  這些臺面下的權力鬥爭,向來不影響臺面上的風風光光,皇帝所到之處,大小官員迎接不暇,親王宗藩出城候駕,跪迎道旁……嘉靖這次出來,本就有散散心、解解悶的想法,現在這麽多人奉承他,伺候他,所到之處排場闊綽的難以形容,又能飽覽瑰麗的山河,自然心情舒暢,完全感覺不到旅途的疲勞。
  在這壹片巴結奉承的主旋律中,卻也有那不和諧的音符……話說到了四月裏,南巡的隊伍才進了南直隸,結束了與當地官員的應酬,袁煒提前回到船上,安排接下來幾天的行程,他看著懸掛在艙壁上的巨幅地圖,緩緩吩咐左右道:“今晚連夜行船,如果皇上不下令停船,就壹直南下,後日在淮安府駐蹕。”每次停船靠岸,對他都意味著事無巨細的繁冗工作,已經讓原本就不胖的袁煒,愈發消瘦下來,所以他在職權範圍內,加快了隊伍的行進速度。
  袁煒擬定了下壹站的駐蹕之所,下面人趕緊快馬加鞭,趕往淮安府城山陽縣,督促當地準備迎接聖駕。
  壹路狂奔,換馬不換人,當天下午就趕到了山陽縣城下,但眼前的景象令官差們驚呆了——沿途所到之處,哪裏不是店鋪關門,彩棚沿街,老百姓全都被關在家裏,只有穿著老百姓的兵丁充數?怎麽到了這淮安府城,就兩個樣了呢?只見街上店鋪照常營業,百姓們各行其是,完全看不到壹絲迎接聖駕的架勢,這是他們從沒見過、也不敢想象的……
  “竟然沒有絲毫準備?”官員們從震驚中回過神來,馬上意識到大事不好,因為皇帝出巡要求規格極高,地方上必須早做準備,全力應付,尚不能避免有疏漏,而遭到嚴厲懲罰——出京以來,已經有七品以上七十二名官員被逮入獄,擬以‘不敬’之罪,罷官去職,甚至處以徒刑或被流放。
  現在這淮安府山陽縣,竟然絲毫沒有準備,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膽,活得不耐煩了。
  “大人,這可咱麽辦?”身著便裝的官員們湊到此行的頭領,督辦此次接駕事宜的太仆寺少卿王襞身邊,壹臉焦急地問道。
  雖然嘉靖出巡絕對稱得上鋪張靡費了,但按照慣例,還是要做做勤儉樸素的表面文章,為自己裝點門面,嘉靖在出巡之前,已經明文告示各省各府各州縣,宣稱自己生性簡樸,不喜歡別人逢迎,各地應秉承儉樸節約,不要過分奢華,浪費錢財雲雲。
  盡管下面誰也沒把這聖旨當真,都比著賽著的奢華浪費,但朝廷的表面文章還是要做得。比如說壹開始,不派官員督促地方、指揮接待事宜,讓地方官們自己安排接駕,結果壹個個錯漏百出,不合禮制,還鬧出不少笑話。
  所以後來,每到壹地之前,袁煒都會派出些官員,微服先行,到地方上督導接駕,以免再出什麽紕漏。
  ※※※
  這已經是王襞第八次執行督導了,卻還是第壹碰到這種若無其事的場面——皇上還有壹天多就要到了,這裏竟壹點都沒準備!讓王襞無名火起,但現在不是發火的時候,他強壓著怒氣,問從身邊經過的壹個老者道:“這位老丈,您知道皇上南巡的事兒嗎?”
  老者是個愛說話的,聞言笑道:“知道,當然知道,老漢我姓包,人家都叫我包打聽,哪有我不知道的事兒。”
  “那太好了。”王襞又問道:“我從北方來,見壹路上所有的府縣都忙著接駕,怎麽妳們這淮安府、山陽縣,卻壹點動靜都沒有?”
  “呵呵,這是我們府尊大人的意思。”老者答道:“府尊大人說了,接駕壹事,只要聽他的指揮便好,他不下令誰也不用忙活,等他下了令再幹也不遲。”
  “還有這等糊塗的知府?”王襞吃驚道。
  “妳怎能這麽說我們府尊大人呢?”老者聞言不快道:“我們府尊大人,是天下最好的青天大老爺!得虧妳是外鄉人,得虧遇上我這脾氣好的,要不妳們非挨揍不行……唉,我還沒說完呢,妳們跑什麽呀?”原來王襞壹幹人,已經快步往不遠處的府衙走去。
  到了知府衙門,已經到了晚飯時間,但府衙大門仍然敞開著,還掛著兩個還沒點著的燈籠,王襞定睛壹看,只見燈籠上分別寫著‘清廉’、‘公正’四個大字,再看門上的對聯,也很有特色,上聯是‘漆黑衙門八字開’,下聯是‘有錢沒禮莫進來’,橫批是‘本府日夜受理案子’。
  “呵呵,這淮安知府有點意思。”隨員們笑道:“架勢十足啊。”
  “哼,表面功夫而已。”王襞冷哼壹聲道:“越是愛做表面文章的人,實際上越是昏庸無能、貪得無厭。”說著壹指大門道:“開著大門,卻連個門子都沒有,這不是擺空城計,存心不讓人進嗎!”
  “大人,門邊掛著牌子。”隨員指著墻上的壹塊木牌道:“上面寫著……本府不養閑人,入內無需通報,直入二堂擊鼓即可。”
  “搞什麽玄虛。”王襞皺眉道:“進去看看!”他現在對這位知府大人,已經有些好奇了。
  壹行人穿過儀門,直入大堂,又過大堂,再入二堂,果然壹個人都沒見到,有隨員嘟囔道:“不會是自知理虧,全嚇跑了吧?”
  王襞黑著臉,走到堂前的壹面大鼓前,拿起懸在鼓架上的鼓槌,重重敲擊起來,咚咚咚的鼓聲,便傳遍了暮色中的府衙。
  王襞等了壹會兒,沒聽到簌簌的腳步聲,也沒聽到‘威武……’的升堂聲,不由冷笑道:“我說的沒錯吧,凈做表面文章!”說著壹揮手道:“給我找!看看這裏有沒有活的!”
  “有……”手下人還沒應聲,壹個清淡的聲音便從後門處響起,眾人循聲望去,只見壹個消瘦的中年男子,身穿布衣,頭紮布條,手裏提著個簡陋的燈籠,從外面走進來。
  見來人打扮寒酸、瘦骨嶙峋,王襞心說‘這淮安知府真是刻薄,看把府裏下人給虐待的……’便皺眉道:“妳們家知府大人呢?”
  “我就是。”那人提著燈籠上堂,竟在大案後、知府寶座上坐定。
  “什麽?”王襞等人仿佛聽到今年最好笑的笑話,聞言不由大笑起來,有人捧腹道:“妳這樣的要是知府,我們就是首輔。”
  “本官就是淮安知府。”那人不卑不亢道:“妳們有什麽事情只管道來,明日府上來人,自然知道我是不是。”
  見他神態不似作偽,王襞等人止住笑道:“妳要是知府的話,為何不穿官服。”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