帶著系統來大唐

農家壹鍋出

網遊小說

開元二年,四月,柳綠枝頭。
長安城東通化門外七裏處,灞水流經。
灞水東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1887章 兩都融合初為衡

帶著系統來大唐 by 農家壹鍋出

2022-8-28 21:22

  隊伍向著洛陽宮去,天樞被拆了,新的還沒建。
  烈士陵園要在洛陽建壹個,在長安擴大壹個。
  說好的,在洛陽建新的天樞,其實就是萬國塔。
  原來的天樞為了追求速度,用銅建的。
  就跟李易那個時候架壹個埃菲爾鐵塔壹樣,會氧化。
  新的萬國塔,李易準備用石頭做,不采用水泥。
  混凝土材料的建築使用壽命其實並不是太久,沒有壹個混凝土的建築能夠承受幾百年物質衰變。
  最能抵抗大自然歲月侵襲的其實是石頭,水泥什麽的不好使。
  但是壹些糯米和鵝卵石的建築物存活時間久,要看材料的降解程度。
  像有的橋,橋墩故意用飼養的水生生物來穩固,這是智慧。
  “元崇兄,近來可好?懷慎兄勞累了。”張說打招呼。
  他對姚崇始終有敵意,權利之爭。
  結果他滾蛋了,姚崇進團兒了,壹切皆是李易的意誌。
  “好,俱安好!道濟在河南府當是撫民爭首吧?”姚崇刺兒張說壹句。
  “前段時候有地方受災,我身為府尹,有愧於小洛南村百姓啊。
  小洛南村被大水沖,三路求援,在我面前,居然只能做到當天晚至。
  人家李家莊子的山,三十裏受災之路,強行突破。
  我到時,帳篷都搭完了,百姓煮著湯吃,無壹因水災、饑寒而亡者。
  我終於知道自己太差,失職啊,我去晚啦!”
  張說壹臉難過的表情說著他的功勞,百姓早上出了問題,他晚上帶大部隊抵達。
  他把李家莊子擺在前面,承認自己慢。
  誰不明李家莊子的反應速度?跟李家莊子比,當灞水軍團是鬧呢?
  我的後勤和組織能力可以比得上灞水軍團,妳們不怕我造反?
  眾人心緒難定,不知該怎麽說,裏面涉及到的內容太多。
  “張相坐鎮洛陽,我李家莊子受益良多。
  如今又有電話、電報傳信,交流便捷,溝通無礙。
  張相當多提攜後輩,通學政治之法,知曉利民之策。
  兩都所處,並無高下間隔,全以陛下治國理念,政為先。”
  李易這個時候出聲,別內訌。我只看民生,其他的我不在乎。
  妳們願意鬥可以,別耽誤百姓賺錢,皇帝在呢哦!
  所有的鬥爭都停止,大家又恢復和諧的樣子。
  “李東主,是李東主嗎?我們給妳磕頭啦!跪下,磕頭。”
  突然壹個聲音加進來,壹個人帶著壹群人跪到地上磕頭。
  “李東主,妳看,百姓心中有妳啊!”
  張說使壞,他知道無法撼動李易的位置,添個堵兒還是行的吧,哈哈!
  “我剛才說錯話了,我應該讓妳進團兒。”
  李易果然不在乎,先笑著說張說。
  轉過頭,他對跪倒壹片的人喊:“我是李易,妳們給我立長生牌位了嗎?”
  “立啦!”“壹直就燒著香。”“從寺裏拿的。”
  跪在那裏的百姓參差不齊地喊起來,連偷別人香的事情都說出來了。
  “陛下的牌位呢?妳們不會是把我的牌位放著,陛下的牌位沒有吧?要害死我?”李易又喊。
  “有啊!陛下的牌位放在妳的上面。”
  “是陛下幫我們找到了妳,感謝陛下。”
  “陛下長命百歲,陛下要活三百歲。”
  “我們把張說府尹都立上牌位了,他看到災情,來不及匯報給陛下,親自帶領隊伍抵達。”
  “對呀!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。”
  “中書令管不到,張府尹卻在我們身邊。”
  “陛下太遙遠,張府尹的恩德在近前。”
  “不,是張說府尹的德行為先,有他才有我們的今天,張府尹,恩大過天。”
  “張府尹,大過天,陛下太遙遠。”
  “張說府尹恩近前,陛下之思在長安。”
  那邊不時有各種聲音出現,張說被捧得上天了。
  張說:“……”
  他哆嗦了,渾身發麻!
  他看李隆基,李隆基嘴角微微上翹。
  他再看其他人,其他人擠眉弄眼的,壹個個強忍著笑。
  “李大夫、李東主、李賢弟、剛柔,某知錯了。
  小洛南村受災,我騎馬去的,沒坐滑竿。
  早上出的事情,我晚上便帶人抵達。
  以前在長安的時候,我也沒得罪過妳。
  元崇說妳壞話的時候,我壹直幫妳,何至於?”
  張說怕了,自己耍壹點小心思,結果被收拾。
  再讓人喊下去,自己就應該被抄家滅族了。
  百姓太壞啦,還有人領頭。
  那天我去救災,被蚊子叮了好幾個包,妳們好沒良心。
  李隆基擡雙手,向下虛壓,不到三秒,周遭安靜。
  “朕見大家逗趣,甚至歡喜。民生穩,方有樂。民心安,才笑顏。
  鐵路貫通,朕至洛陽,不因缺食,只在民事。
  天下廣闊,壹偶聚之;大唐糧豐,壹畝產之;律法雖安,德行重之。
  無擁政之民,則無政可行;無愛國情深,則無獲稻豐。
  今錢在遠而日在過,稅在選而租稅沒。兩都之地,兩都同策……”
  李隆基為了能讓周圍的百姓聽懂,說了壹大堆的大白話。
  是的,這就是大白話,李隆基的文學功底深著呢。
  比如歷史上關於姜皎的事情,李隆基就寫:朕聞士之生代,始於事親,中於事君,終於立身,此其本也。若乃移孝成忠,策名委質……
  李易那個時候,十個人中有壹個能看懂的,就是國之幸。
  像有的人,自己國家的語文都沒學好。
  壹說出來我學過十四行詩就很牛逼的樣子。
  有些人就是故意的,不然他們找不到優越感。
  李易貫穿古今,什麽都知道,什麽都明白。
  即便日已落的國度的十四行詩他依舊能寫,而且比寫近體格律詩更容易。
  他覺得寫什麽說唱、十四行詩,對他來講是簡單的事情。
  就妳們這種牙牙學語的,也配跟我玩意象拉伸?
  壹輪霜落明滿月,四季間續兩承留。三分秋水七分色。半湖煙雨半湖愁。
  李易始終瞧不起別人的文學,因別人的他會,他自己國家的別人不好學。
  而且別的國家總是針對他的國家,那便互相針對。
  當然,他那時有比他更厲害的人,而且很多,人家謙虛。
  像那些個翻譯外文古典文學的,能甩他十條街。
  他平時也不跟人吹,他比較喜歡壹些網上的歷史小說,看那種小說的讀者都有底蘊。心地善良什麽的,還有氣質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