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稍候...关闭

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555章 越人斷發文身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4

  正所謂海納百川,有容乃大。
  慶忌又如何不知道這個道理?
  對於方言、文字、風俗習慣等,慶忌都可以允許當地的百越人保留。
  但是,吳國的語言和文字,必須要在百越之地推行。
  這是勢在必行的事情,毋庸置疑。
  慶忌在群臣、宿衛的陪同下,登上舟船,領略了壹下龍川的山川河澤的壹些風貌後,又來到龍川縣的壹處屯田區進行視察。
  南方越人居住的地方,建築物跟中原是大為不同的。
  眾所周知,居住形式與各族群生活的自然與經濟條件有密切聯系。
  如塞北遊牧民族多住便於遷徙的帳篷。
  如上古之世,中原諸夏部落多住窯洞、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。
  而南方古越部落則住類似巢居式的“幹欄式”房子,即木(竹)結構的二層樓房。
  下層飼養牛、豬等家畜,上層住人,這樣可以防止南方氣候的潮濕和避開各種兇惡的野獸蟲蛇。
  存在即合理?
  不壹定。
  只不過事物的存在發展規律,肯定也有壹些道理。
  番禺、龍川壹帶,定居的吳人也不在少數。
  自從吳國征服了嶺南之地,設置郡縣進行統治後,就開始不遺余力的開發嶺南六郡。
  除了鼓勵黎庶進入嶺南之地定居外,吳國還將許多囚犯都發配到這裏,讓他們從此定居於嶺南,繁衍生息。
  所以,在龍川縣這裏,慶忌可以看見壹些有著中原風貌的建築物。
  “大王,包括番禺、龍川在內,南海郡的大多數地方,生產出來的稻米,已經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了。”
  孫儷見到慶忌看著正在耕作的農夫,看得出神,就知道他的心裏作何感想,所以出言說道。
  因為,這實在是了不得的事情。
  越人和華夏人壹樣,屬於農耕文明。
  只是千百年來,華夏人的農耕技術不斷發展,早已經脫離了蒙昧不化的形態。
  而越人則是還保留在最原始的階段,以農耕、漁獵為生。
  因為簡單的農耕,根本無法滿足越人土著的口腹之欲。
  連肚子都填不飽,他們又怎會壹門心思的農耕搞發展?
  而吳國入主嶺南之地後,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技術,這是南海郡的大多數地方,都能在農業上做到自給自足的重要原因。
  “善。”
  慶忌旋即走到田壟之上,環視壹周,看著正在農田上勞作的農夫,心裏是感慨萬千的。
  今時今日的嶺南,與當年泰伯奔吳時的荊蠻之地,有什麽區別?
  時值春耕,頂著悶熱的天氣,農夫們穿著短衣,正在農田上揮舞著鋤頭刨地,或者是驅使著耕牛犁地,或者是開壹條水渠,以灌溉農田……
  跟吳國本土壹樣,嶺南之地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。
  水稻就是南方的古越人最先馴化的。
  幾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,證明了吳越人的祖先,已經在種植水稻。
  而水稻的歷史發源地,則是在嶺南。
  大概是壹萬兩千年前,英德的牛欄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的發祥地……
  “大王。”
 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,慶忌就緩步走向農田的方向。
  原本還在農田那裏勞作的農夫,就連忙上前朝著慶忌行禮。
  被發配到嶺南的囚犯,與本地的越人,是有著壹定程度上的區別的。
  如百越人的膚色較為黝黑、精壯,甚至是裸露著上身。
  這百越人最顯著的特征,莫過於“鑿齒漆牙”。
  這是越族人的另壹習俗,是“鑿齒”(拔牙)。
  這種風俗習慣被稱作鑿齒、打牙。
  這是壹種有意識地采用人工方法,拔除(或打、或敲)某些健康前位齒的行為。
  除了鑿齒漆牙外,越人最大的特征,就是“斷發文身”。
  越人的文身之法是“刻其肌,以青丹涅之”。
  斷發文身,即是剪短頭發與文(紋)身。
  它與“椎髻”、“披發”類似,都是古代越人流行的發式。
  “文身”即由於古代越人“習水”而避蛟龍,是壹種自我保護的方式。
  這是壹種多功能的文化習俗,包含了部落標誌、圖騰崇拜和成人禮等多方面的文化含義,是帶有神秘色彩的古老遺俗。
  吳人和越人壹樣,都屬於斷發文身的族群。
  昔日太伯、仲雍居於句吳,“文身斷發,示不可用”。
  不過,經過數百年的族群間的不斷交融,吳國的貴族,包括大多數的國人在內,在文化習俗上,已經偏向於中原,而非“斷發文身”。
  相對於“去百越化”的吳人而言,百越人還保留著最原始的文化習俗。
  除了鑿齒漆牙、斷發文身外,還有喜食蛤貝、雞骨占蔔、契臂為盟、墟日趁墟等不同的風俗習慣。
  在這其中,墟日趁墟的風俗習慣,讓慶忌尤為親切。
  因為慶忌前世,原本就是廣西人。
  趁墟(趕集)這壹習俗沿襲數千年不變,南方個別地方直到現代還依然流傳墟日趁墟習慣。
  “老人家,可否能將妳頭上的鬥笠,還有手裏的鏟子給寡人看看?”
  慶忌來到人群中,看著壹個年近五旬,兩鬢斑白的老農夫,壹副和藹可親的樣子詢問道。
  溫和有禮!
  這就是慶忌的態度。
  因為,慶忌也不敢保證,這些越人,究竟有沒有可能是自己的祖先……
  當然了,經歷了幾千年的不斷交融,華夏的所有族群早已經不分彼此,骨子裏都流淌著同壹種血液。
  這是文化上的認同。
  “大王,請。”
  老農夫聽不懂慶忌所說的話語,不過有孫儷在壹旁翻譯,倒是可以交流。
  慶忌隨即接過老農夫的鬥笠和石鏟壹看,仔細的端詳了起來。
  “大王,這嶺南之地的鬥笠,款式跟中原,甚至是我吳國本土,都有所不同。”
  跟在壹邊的孫儷介紹道:“西南蠻笠,以竹為身,而冒以魚氈。其頂尖圓,高起壹尺余,而四圍頗為下垂。”
  “有笠如兜鍪,而頂偏,似田螺之臀,謂之螺笠。”
  慶忌聞言,不禁微微頷首。
  螺笠是鬥笠的壹種,但是並不等於鬥笠,就好比“白馬非馬”壹樣。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