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之吳霸春秋

迷惘的小羊羔

歷史軍事

公元前513年,吳國,五湖(太湖)。
千帆競走,波濤滾滾!
在煙波浩渺的 ...

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-AA+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

             

第448章 吊民伐罪

重生之吳霸春秋 by 迷惘的小羊羔

2024-1-7 21:24

  進入楚王宮後,慶忌並沒有立馬去見自己的老情人孟嬴。
  而是第壹時間,將大司馬孫武、禦史大夫伍子胥、治粟內史範蠡以及廷尉伯噽都傳召到章臺宮議事。
  眼下吳軍固然已經攻破郢都,但還沒有完全擊敗楚軍的主力,還讓楚王熊軫逃跑了。
  戰爭,尚未結束!
  歷史上楚國也被吳國幾乎覆滅,但最終卻在壹年之內復國,原因何在?
  其壹,秦國發兵救楚。
  楚國被打敗,面對強勢的吳國無可奈何,於是想到了秦國。
  楚國重臣申包胥香秦國求救,本來秦國不願意參和這件事,但申包胥使出絕招,在城墻處日夜哭泣,數天不吃不喝。
  這便是歷史上的“哭秦庭”。
  最後秦國君臣被感動,秦哀公出動五百戰車救援楚國,進攻吳軍。
  其二,越國舉兵伐吳。
  越王允常聽說吳王兵駐郢都,國內空虛,於是舉兵伐吳。
  這樣的趁火打劫,也讓吳王闔閭非常的氣憤,不得不抽兵應對。
  其三,吳國發生內亂。
  打下了楚國之後,吳王闔閭留在了楚國搜尋楚昭王,闔閭的弟弟夫概趁機逃奔回國,自立為王。
  這讓闔閭郁悶不已,自己在前線打仗,後院卻起火!
  闔閭聽到這個消息,就放棄楚國返回吳國,攻打他的弟弟夫概。
  其四,吳軍在楚國不得人心。
  在原來的歷史上,吳軍攻占郢都後,進行了屠城,到處燒殺搶掠,引起了楚人的仇恨。
  伍子胥在進入郢都後,更是尋得楚平王之墓,開棺並鞭屍三百……
  現在慶忌統治下的吳國,面臨的情況則是有所不同。
  因為吳國不可能發生內亂,越國也早就被吳國滅亡,不存在這壹後患。
  慶忌要擔心的是秦人出兵,以及如何贏得楚人民心的問題。
  別看慶忌的目的是分楚,吳國要擁立白公勝為楚王,去治理打下來的楚國東邊的城邑。
  但,這只是名義上!
  真正統治“東楚國”的,是吳國,是慶忌,而非白公勝!
  慶忌之所以扶持白公勝,立壹個東楚國,為的只是能讓當地的楚人或多或少的產生壹些歸屬感,不至於頑抗到底。
  “二三子,寡人今日入郢都,察覺楚人皆對我吳軍面露憤恨之色。何以也?無非是世仇難消。”
  慶忌環視壹周,看著在場的孫武等四個大臣,緩聲道:“然,寡人之意也,是讓吳楚合同壹家,不分彼此。”
  “壹兩代人,幾十年的時間怕是難以消弭此等怨恨。然,寡人可以等。”
  “寡人壹直信奉,得民心者得天下。寡人欲取楚人之心,卿等何以教寡人?”
  聞言,孫武等人都不禁面面相覷。
  範蠡暗暗思索片刻,旋即作揖道:“大王,臣以為現在欲收取楚國之民心,不難也。”
  “臣這壹路走來,所見所聞者,莫不是面黃肌瘦,面有饑色之楚人。何故?是因為楚人連番大戰,糧草不濟,而屢屢從國內征調所致!”
  “郢都及其附近的城邑,黎庶家中皆無余糧,每家每戶,也罕見成年之男子,多為老弱婦孺,由此可見楚人在這壹次的國戰中,何其之慘烈也。”
  壹聽這話,伍子胥頓時眉頭壹皺,問道:“範內史,妳的意思是,用我吳軍之軍糧,來收買楚國之民心?”
  “正是。”
  “荒謬!”
  伍子胥冷哼壹聲,道:“且不說楚人是否能買賬,真的歸順於我吳國,或者不從中作梗,給我吳軍使絆子。我吳軍之軍糧,豈可另作他用?”
  伍子胥真的是壹個狠人。
  伍子胥、範蠡、伯噽,都是楚國出身的貴族,是為地地道道的楚人。
  只不過伍子胥與伯噽家人都被楚國暗害,之後被迫顛沛流離,逃亡吳國。
  這兩個人,與楚國是有著深仇大恨,巴不得楚國更落魄壹些。
  所以,伍子胥的話音壹落,在壹邊的伯噽便附和道:“禦史大夫所言極是。”
  “楚地還未真正納入我吳國的版圖,楚軍的主力仍在,楚王熊軫還逃亡在外,此時接濟楚民,未免太過荒謬!”
  顯然,伯噽與伍子胥是站在同壹戰線上的。
  他們認為楚人不值得憐憫。
  範蠡則是搖搖頭,朝著陛臺之上的慶忌躬身道:“大王,上天有好生之德。”
  “據臣所知,以郢都及其附近之地的楚人,家中並無多少余糧,恐怕撐不到秋收之際,楚地便會餓殍遍地,屍體枕籍。”
  “大王若欲收取楚人之心,以軍糧收買其心,此時最合適不過。”
  不是範蠡婦人之仁,而是,事實的確如此。
  吳國為了打這壹仗,準備了半年之久,糧秣輜重早已經堆積如山,數不勝數。
  拿出壹部分來接濟饑餓的楚人,可謂是舉手之勞。
  正所謂達則兼濟天下,窮則獨善其身!
  慶忌也不是壹個小氣的人。
  這些老弱婦孺的楚人,對於吳軍沒有任何的威脅。
  接濟壹下,慶忌亦是無所謂。
  “善!”
  慶忌微微頷首道:“範蠡,以軍糧接濟饑民之事,交由妳全權負責。”
  “此外,在郢都內外,以及我吳軍所占領的各處城邑,張貼安民告示,勒令各部兵馬不得擾民,違者軍法從事!”
  “大王英明!”
  孫武與範蠡連忙稱贊道。
  壹國之軍隊,攻破敵國之都城,進行燒殺搶掠的事情,在歷朝歷代比比皆是。
  自古以來兵匪壹家,士兵之所以積極攻城略地,是因為能夠在勝利之時到處洗劫民宅而發財,官兵在鎮壓叛亂的時候也經常洗劫百姓家。
  經過連場激戰基本都殺紅了眼,在城破之時無法明確城中有多少投降與抵抗,繼續揮刀砍殺,壹路掠奪財物是平常不過的事情。
  因此兵災之劫向來都是老百姓最大的苦難。
  歷朝歷代中,軍隊靠殺立威,所到之處,殺戮成性,血流成河,掠奪成災,雞犬不留,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。
  但,在春秋時代,這種慘絕人寰的事情,少之又少。
  因為這樣壹來,敢於對平民下手,大開殺戒的軍隊,壹定是邪惡之軍,虎狼之師,將被天下人口誅筆伐。
  搞不好,作為霸主的晉國還會組織壹次諸侯聯軍進行打擊報復。
  名義,便是“吊民伐罪”!
上壹頁

熱門書評

返回頂部
分享推廣,薪火相傳 杏吧VIP,尊榮體驗